牙周炎是導致牙齒鬆動的頭號元兇,我國約80%的成年人受其困擾。長期口腔衛生不良會引發牙菌斑和牙結石堆積,誘發牙周組織慢性炎症。初期表現為牙齦出血、腫脹,若不及時治療,炎症會破壞牙槽骨和牙周膜,使牙齒失去支撐而鬆動。嚴重者可能出現牙周袋溢膿、牙齦萎縮,最終導致牙齒脫落。
牙齒受外力撞擊(如摔倒、咬硬物)會直接損傷牙周組織,導致急性鬆動。此外,咬合關係異常(如夜磨牙、緊咬牙)會使牙齒長期承受異常壓力,造成牙槽骨垂直吸收,進而引發鬆動。正畸治療中若施力過大,也可能導致牙齒移位鬆動。
骨質疏鬆患者因骨量流失,牙槽骨密度降低,牙齒穩定性下降。糖尿病、白血病等疾病會削弱免疫力,加劇牙周炎症發展。女性生理期、妊娠期或長期服用避孕藥時,激素波動可能暫時增加牙齒動度。兒童乳牙替換期的生理性鬆動則屬正常現象。
長期橫向刷牙、使用硬毛牙刷會磨損牙齦和牙釉質,暴露牙根並誘發炎症。偏側咀嚼、咬硬物(如堅果殼、瓶蓋)會增加單側牙齒負荷,加速牙周組織損耗。此外,拔牙後鄰牙失去支撐、牙周手術後暫時性反應,也可能導致牙齒鬆動。
1.日常護理:堅持巴氏刷牙法,每日使用牙線,每半年至一年洗牙一次。
2.定期檢查:早發現牙周病、咬合問題等,及時進行刮治、根管治療或咬合調整。
3.治療原發病:控制糖尿病、骨質疏鬆等全身疾病,改善口腔微環境。
4.應對外傷:發生牙齒脫位時,儘快將牙齒放回牙槽窩或浸泡於牛奶中,並立即就醫。
牙齒鬆動並非不可逆,及時干預可有效改善狀況。若發現牙齒異動,請通過維港口腔官方網站或電話:+852 69326599;+86 13266962280,提前預約,儘早諮詢專業牙科醫師,避免延誤治療黃金期。
推薦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