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牙根(根管治療)是處理牙髓感染的重要手段,但有時首次治療後仍可能出現問題。二次杜牙根作為「補救措施」,其存在意義值得深入瞭解。
杜牙根失敗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。首先,感染控制不足是主因之一。若首次治療時未徹底清除根管內的細菌,殘留感染源可能引發持續炎症。其次,根管解剖結構複雜也是挑戰。部分牙齒存在彎曲根管、側支根管或鈣化現象,常規器械難以完全清理,導致治療不徹底。此外,操作技術限制也可能影響效果,例如充填材料超出根尖孔或未嚴密封閉根管,均可能導致細菌再次侵入。
天然牙的咀嚼功能和美學效果遠勝於假牙。即使二次杜牙根成功率約60%至80%,若患牙位置重要(如磨牙)或周圍牙齒狀況不佳,仍值得嘗試。研究顯示,二次治療成功率(78%)高於拔牙後種植(5年成功率70%),能有效避免拔牙後的骨質流失和種植手術風險。
當牙齒出現持續疼痛、腫脹或根尖膿腫時,二次治療可及時控制感染,避免炎症擴散至頜骨或軟組織,甚至引發敗血症。尤其對全身狀況不佳、無法耐受拔牙的患者,二次治療是更安全的選擇。
現代顯微鏡技術的應用顯著改善了二次治療的成功率。顯微鏡能提供清晰視野,幫助醫生準確定位遺漏的根管,減少器械斷裂和組織損傷,同時縮短治療時間和恢復周期。
醫生會通過X光片、CT等影像檢查確認根管狀況,並評估患牙保留價值。患者需停用抗凝藥物(如華法林),並做好口腔清潔。
治療包括去除原有充填材料、徹底清理根管、藥物消毒及重新充填。顯微鏡下操作可提高精確度,減少術中風險。術後需避免咀嚼硬物,並盡早進行全冠修復以增強牙齒強度。
患者需定期複查,觀察根尖周組織癒合情況。保持良好口腔衛生(如使用牙線、定期洗牙)可降低復發風險。
經驗豐富的醫生能更準確應對複雜根管解剖結構,降低操作失誤率。
杜牙根後牙齒脆性增加,儘早進行嵌體或牙套修復可預防折裂。
每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全面檢查,及時發現早期感染或充填材料鬆動問題。
二次杜牙根並非「萬能解藥」,但在合適的情況下,它能為患者保留天然牙齒,避免拔牙後的諸多不便。治療前需與醫生充分溝通,權衡利弊,做出最適合個人情況的決策。通過維港口腔官方網站或電話:+852 69326599;+86 13266962280,提前預約來做牙齒檢查啦!畢竟,每顆牙齒都是獨一無二的「寶貴資產」,值得我們用心呵護。
推薦閱讀: